砂金的找礦方法
日期:2012-10-23 來源:威爾國際礦業裝備 點擊:次
砂金的找礦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5種:①自然重砂法,②工程重砂法,③舊采調查,④地質地貌分析,⑤物探與航空新技術方法。其中前3種方法是通過取樣調查,了解是否有砂金的存在,并直接確定是否成礦,屬于直接的找礦方法;后2種方法主要是通過成礦條件分析及評價、研究環境及沉積物某些特點,來推斷是否可能成礦,屬于間接找礦方法,其中地質地貌調查,是砂金找礦分析的基礎。通常在確定到哪里去找砂金礦和在何處何部位布置取樣工程方面,主要是由地質地貌分析提供依據。以下分別介紹砂金找礦的具體方法。
一、自然重砂法
自然重砂法是根據砂金顆粒密度(比重)很大,用淘洗盤就能直接選別出來的特點,在松散碎屑沉積的表層或不深處挖坑取樣,在野外淘洗直接確定是否有砂金存在的一種方法。取樣包括水系沉積的河流重砂取樣、階地砂礫層沉積露頭取樣和山坡的殘坡積層重砂取樣。前二種取樣,可以了解水系沉積物的含金性、砂金的大致分布范圍、階地含金層的品位及厚度。山坡殘坡積層中的取樣,是在已知有砂金的小溝山地范圍內,用于追尋砂金來源,通過在山坡和坡腳,按一定間距挖掘淺坑取樣淘洗,根據見金結果圈定分布范圍,縮小巖金找礦靶區。這三種取樣中,應用最廣的是河流自然重砂法。河流自然重砂法取樣工作,一般是沿水系上游或沿含金的中小支谷由下而上進行。其優點是:工具簡單(只要一把鍬、一個淘洗盤),取樣工作量小(挖淺坑0.3-0.5m深,樣重20-40k g ) ,簡便易行,一個人也可以干,很快就可以直接獲得近地表處的砂金信息。缺點是:由于樣品取在淺近地表處,不能反映深處的砂礫層含金情況,而砂金通常主要富集于砂礫層下部靠近基巖處,因此近地表處的河流重砂測量結果,在找礦中一般只有定性意義。自然重砂取樣效果取決于取樣點位和層位的選擇。在平面范圍內,取樣點應布于有利于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河流突然變寬處,河流轉彎凸岸處,河床淺灘的砂礫沉積區,近主、支流交匯處,河床中巖坎石灘卞方,巖釁的上方,邊灘或心灘處,水流中大障礙物前面,河床坡降由陡變緩處,“關門山,河谷上方或“迎門山”前方堆積區等處。在垂直剖面方向上,以靠近底巖的砂礫層底部位置為最好。在砂礫巖區,應取在切割砂礫巖層的支溝細谷的下方河床沉積中。在有多級溝網發育的山區,應優先在支谷中取樣。取階地沉積露頭樣品時,應盡可能取在砂礫層的底部或近基巖面處。每個樣品樣長0.2-0.5m。樣品重量最少不小于20kg或按體積取0.01m3。(約相當于1標準船形淘洗盤滿盤砂樣)。沿河流取樣時,間距視溝谷規模決定,不必機械固定。確定取樣點,應以地質地貌條件有利為原則。三五公里長的小溝,可大致按800m間距取樣,十公里左右長的溝谷可按1 600m間距取樣。取殘坡積樣時,按平行山坡等高線布置取樣點,點距80-40m。所有取樣層位都盡量取在砂礫層或含粘土砂碎石層中,避開純粘土層。舊采尾砂堆應從近上部表
層直接取樣,采坑深0.3—0.5m。各種重砂采樣都要計算祥品的重量或體積,以便計箕品位。樣品在野外淘洗后送實驗室。
二 工程重砂法
是使用砂鉆或探井工程穿透松散沉積層并系統采樣,了解松散沉積含金情況和直接確定含金層品位的一種有效方法。由于砂金及工業砂金層主要賦存于松散沉積層的底部,所以工程重砂法可以查明深部砂金富集情況,提供直接找礦信息。采用此法的基本要點是布置取樣工程點要有較充分的依據和具備施工可行性,其次不論何種取樣主程一律要打穿含金層并控制基巖面以下至少0. 2m深。使用取樣工程進行砂金找礦,必須以地質地貌條件分析為基礎,根據找礦標志和線索,在成礦有利區段內選定有利部位,按一定工程網度布置工程。有利部位應根據砂金富集與成礦規律確定。
三、砂金舊采跡與民采調查
很多砂金區的河流上游或支溝細谷內都常見有砂金手工舊采跡,它們是砂金找礦的有效標志。根據舊采跡,進一步開展外圍找礦,常常能收到良好效果。較大規模的手工舊采區尾砂堆,也常常是具有工業價值的礦體。另外,通過民采調查,可以獲得許多有關本這內砂金成礦地質特征、規律及找礦線索等方面的寶貴資料,所以砂金民采調查具有重要的找礦意義。
四、地質地貌調查
是砂金找礦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砂金成礦條件分析和成礦有利地段的預測上。在找礦階段,主要是進行河谷路線調查。其中地質調查可采用自然露頭法,河流碎屑觀察法,用區內已知的產金溝的巖石作對照類比,同時采一些自然重砂樣,了解含金性。間接或直接地確定有否砂金補給以及補給的貧富程度。在調查中,要注意了解溝谷的構造背景和與金礦化有關的地質現象。地貌觀察主要劃分河谷類型各種地貌單元并確定其分布,了解其規模、成因,沉積物特征及其含金性等,并在1 :50000或1 :25000比例尺地形圖上勾繪地貌第四紀地質草圖,繪出主要地貌單元的邊界線,為布置取樣工程和以后圈定礦體提供參考依據。
一、自然重砂法
自然重砂法是根據砂金顆粒密度(比重)很大,用淘洗盤就能直接選別出來的特點,在松散碎屑沉積的表層或不深處挖坑取樣,在野外淘洗直接確定是否有砂金存在的一種方法。取樣包括水系沉積的河流重砂取樣、階地砂礫層沉積露頭取樣和山坡的殘坡積層重砂取樣。前二種取樣,可以了解水系沉積物的含金性、砂金的大致分布范圍、階地含金層的品位及厚度。山坡殘坡積層中的取樣,是在已知有砂金的小溝山地范圍內,用于追尋砂金來源,通過在山坡和坡腳,按一定間距挖掘淺坑取樣淘洗,根據見金結果圈定分布范圍,縮小巖金找礦靶區。這三種取樣中,應用最廣的是河流自然重砂法。河流自然重砂法取樣工作,一般是沿水系上游或沿含金的中小支谷由下而上進行。其優點是:工具簡單(只要一把鍬、一個淘洗盤),取樣工作量小(挖淺坑0.3-0.5m深,樣重20-40k g ) ,簡便易行,一個人也可以干,很快就可以直接獲得近地表處的砂金信息。缺點是:由于樣品取在淺近地表處,不能反映深處的砂礫層含金情況,而砂金通常主要富集于砂礫層下部靠近基巖處,因此近地表處的河流重砂測量結果,在找礦中一般只有定性意義。自然重砂取樣效果取決于取樣點位和層位的選擇。在平面范圍內,取樣點應布于有利于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河流突然變寬處,河流轉彎凸岸處,河床淺灘的砂礫沉積區,近主、支流交匯處,河床中巖坎石灘卞方,巖釁的上方,邊灘或心灘處,水流中大障礙物前面,河床坡降由陡變緩處,“關門山,河谷上方或“迎門山”前方堆積區等處。在垂直剖面方向上,以靠近底巖的砂礫層底部位置為最好。在砂礫巖區,應取在切割砂礫巖層的支溝細谷的下方河床沉積中。在有多級溝網發育的山區,應優先在支谷中取樣。取階地沉積露頭樣品時,應盡可能取在砂礫層的底部或近基巖面處。每個樣品樣長0.2-0.5m。樣品重量最少不小于20kg或按體積取0.01m3。(約相當于1標準船形淘洗盤滿盤砂樣)。沿河流取樣時,間距視溝谷規模決定,不必機械固定。確定取樣點,應以地質地貌條件有利為原則。三五公里長的小溝,可大致按800m間距取樣,十公里左右長的溝谷可按1 600m間距取樣。取殘坡積樣時,按平行山坡等高線布置取樣點,點距80-40m。所有取樣層位都盡量取在砂礫層或含粘土砂碎石層中,避開純粘土層。舊采尾砂堆應從近上部表
層直接取樣,采坑深0.3—0.5m。各種重砂采樣都要計算祥品的重量或體積,以便計箕品位。樣品在野外淘洗后送實驗室。
二 工程重砂法
是使用砂鉆或探井工程穿透松散沉積層并系統采樣,了解松散沉積含金情況和直接確定含金層品位的一種有效方法。由于砂金及工業砂金層主要賦存于松散沉積層的底部,所以工程重砂法可以查明深部砂金富集情況,提供直接找礦信息。采用此法的基本要點是布置取樣工程點要有較充分的依據和具備施工可行性,其次不論何種取樣主程一律要打穿含金層并控制基巖面以下至少0. 2m深。使用取樣工程進行砂金找礦,必須以地質地貌條件分析為基礎,根據找礦標志和線索,在成礦有利區段內選定有利部位,按一定工程網度布置工程。有利部位應根據砂金富集與成礦規律確定。
三、砂金舊采跡與民采調查
很多砂金區的河流上游或支溝細谷內都常見有砂金手工舊采跡,它們是砂金找礦的有效標志。根據舊采跡,進一步開展外圍找礦,常常能收到良好效果。較大規模的手工舊采區尾砂堆,也常常是具有工業價值的礦體。另外,通過民采調查,可以獲得許多有關本這內砂金成礦地質特征、規律及找礦線索等方面的寶貴資料,所以砂金民采調查具有重要的找礦意義。
四、地質地貌調查
是砂金找礦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砂金成礦條件分析和成礦有利地段的預測上。在找礦階段,主要是進行河谷路線調查。其中地質調查可采用自然露頭法,河流碎屑觀察法,用區內已知的產金溝的巖石作對照類比,同時采一些自然重砂樣,了解含金性。間接或直接地確定有否砂金補給以及補給的貧富程度。在調查中,要注意了解溝谷的構造背景和與金礦化有關的地質現象。地貌觀察主要劃分河谷類型各種地貌單元并確定其分布,了解其規模、成因,沉積物特征及其含金性等,并在1 :50000或1 :25000比例尺地形圖上勾繪地貌第四紀地質草圖,繪出主要地貌單元的邊界線,為布置取樣工程和以后圈定礦體提供參考依據。
上一篇:重力选矿方法简述
下一篇:重力选矿的应用及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