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是銀白色的金屬(與錫比較,鉛略帶一點淺藍色),十分柔軟,用指甲便能在它的表面劃出痕跡。用鉛在紙上一劃,會留下一條黑道道。在古代,人們曾用鉛作筆。 “鉛筆”這名字,便是從這兒來的。鉛很重,一立方米的鉛重達11.3噸,古代歐洲的煉金家們便用旋轉遲緩的土星來表示它,寫作“h”。鉛球那么沉,便是用鉛做的。子彈的彈頭也常灌有鉛,因為如果太輕,在前進時受風力影響會改變方向。鉛的熔點也很低,為327℃,放在煤球爐里,也會熔化成鉛水。
金屬鉛的重要用途是制造蓄電池。據不完全統計,197l年,鉛的世界年產量達308.3萬噸,其中大部分是用來制造蓄電池。在蓄電池里,一塊抉灰黑色的負極都是用金屬鉛做的。正極上紅棕色的粉末,也是鉛的化合物—一氧化鉛。一個蓄電池,需用幾十斤鉛。飛機、汽車、拖拉機、坦克,都是用蓄電池作為照明光源。工廠、碼頭、車站所用的“電瓶車”,這“電瓶”便是蓄電池。廣播站也要用許多蓄電池。
工業上的用途
金屬鉛還有一個奇妙的本領——它能很好地阻擋X射線和放射性射線。在醫院里,大夫作X射線透視診斷時,胸前常有一塊鉛板保護著;在原子能反應堆工作的人員,也常穿著含有鉛的大圍裙。鉛具有較好的導電性,被制成粗大的電纜,輸送強大的電流。鉛字是人們熟知的,書便是用鉛字排版印成的,然而,“鉛字”并不完全是鉛做的,而使用活字合金澆鑄成的。活字合金一般含有5一30%的錫和10一20%的銻,其余則是鉛。加了錫,可降低熔點,便于澆鑄。加了銻,可使鉛字堅硬耐磨,特別是受冷會膨脹,使字跡清晰。
生活中的用途
保險絲也是用鉛合金做的,在焊錫中也含有鉛。
鉛的許多化合物,色彩繽紛,常用作顏料,如鉻酸鉛是黃色顏料,碘化鉛是金色顏料(與硫化錫齊名)。至于碳酸鉛,早在古代就被用作白色顏料。考古工作者發掘到的古代壁畫或泥俑,其中人臉常是黑色的。經過化學分析和考證,證明這黑色的顏料是鉛的化合物——硫化鉛。其實,古代涂上去的并不是黑色的硫化鉛,而是白色的碳酸鉛。
只不過由于長期受空氣中微量硫化氫或墓中尸體腐爛產生的硫化氫的作用,才逐漸變成了黑色的硫化鉛。這件事一方面說明碳酸鉛作為白色顏料的歷史很悠久,另一方面也說明碳酸鉛作白色顏料有很大的缺點——變黑。現在,我國已不大用碳酸鉛作白色顏料,而是用白色的二氧化鈦——俗稱“鈦白”。鉛的最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是四乙基鉛,常用作汽油的防爆劑。
考古學上的用途
鉛和鉛的化合物有毒。考古工作者們在發掘古羅馬的墓時,曾發現尸骨上常有一些黑斑。經化學分析,確定是硫化鉛。骨頭里怎么會有硫化鉛呢?經考證,原來古羅馬人是用鉛管做自來水管。水中總溶有少量的氧氣,它能與鉛作用,生成微溶于水的氫氧化鉛。這種自來水被喝進人體后,鉛就把骨骼中的鈣取代出來,積存于骨骼。久而久之,鉛越積越多。人死后,尸體腐爛時產生硫化氫氣體,與骨骼中的鉛生成黑色的硫化鉛。
達件事說明鉛不僅有毒,而且是積累性的。鉛最易積累于人的牙床。這樣,中了鉛毒的人,牙床邊緣便變成灰色。鉛中毒使人腹痛,嚴重的會發展到神經錯亂。正因為這樣,用鉛做茶壺、酒壺,是不適宜的。在煉鉛工廠中,要特別注意做好預防鉛中毒的工作。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會煉鉛的國家之一。我國著名的煉丹著作《周易參同契》中,便說:“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據考證,胡粉即氧化鉛。“投火中”后,氧化鉛被炭還原成金屬鉛,于是“色壞”,從黃色“還為鉛”。《周易參同契》是我國公元二世紀時魏伯陽的著作,可見我國很早便會煉鉛了。
不過,在我國古籍中,常把鉛與錫并稱而又互相混用。《管子》中說:“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博物志》中說:“燒鉛錫成胡粉。”《太平寰宇記》中引《爾雅》說:“錫之善者曰鉛。”都是如此。這是由于鉛與錫不僅都是易被木炭還原的金屬,幾乎同時被人們發現,而且它們的外貌、性質十分類似,容易被混為一談。
鉛占地殼總原子數的十萬分之一。在大自然中,最重要的鉛礦是方鉛礦。我國有豐富的鉛礦。